烏干達 【Uganda】

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政府祗容許聖公會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宣教士,到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烏干達。因此,非洲內地會的宣教士祗可以途經烏干達,前往剛果。

一九一七年,一批非洲內地會宣教士在取道烏干達前往剛果時,一位成員在烏干達的西尼羅(West Nile)戶拉區(Vurra Region)染病,宣教隊因而被迫停留在西尼羅一段時間。在這期間,他們與當地人和聖公會建立了友好關係。聖公會有見當地尚未有宣教事工的開展,遂邀請非洲內地會的宣教隊留下,令非洲內地會得以在烏干達進行宣教工作。

非洲內地會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在西尼羅區建立教會,並將聖經、詩歌和祈禱冊翻譯成當地文字,如阿羅(Alur)、卡華(Kakwa)和洛巴拉文(Lugbara)。

除了建立教會之外,非洲內地會宣教士也有參與教育和醫療工作。他們在一九四零年後期開辦了古盧畦醫院(Kuluva Hospital) -- 一所提供全科醫療服務的醫院,後來更成為一所痳瘋病中心。非洲內地會明白到訓練本地人參與醫院工作的重要性,便在院內開辦了護理訓練課程。

六十年代中期,非洲內地會又創立了卡干度醫院(Kagando Hospital)。時至今天,卡干度醫院已經是一間擁有二百二十張病床、平均每年護理三萬名門診病人和一萬七千名住院病人的醫療機構。

非洲內地會在七十年代中期把上述兩所醫院移交給烏干達天主教會管理,但仍有派遣宣教人員在那裡事奉。

非洲內地會亦有差派宣教士到有六萬居民的錫斯群島(Ssese Islands)工作,據非官方統計,錫斯群島是全世界平均人口中有最多愛滋病患者的地區。

非洲內地會現今在烏干達的工作包括:堂會福音工作、門徒訓練、訓練傳道人和堂會財務主管、醫療、農業、在中、小學推行預防愛滋病的活動、社區發展、照顧孤兒和難民等。

在剛果和蘇丹等地持續的戰事,深深地影響著烏干達。誘拐、死亡、難民、皮膚病、飢荒等沈痛事情,俯拾皆是,令烏干達成為了死蔭的幽谷。愛滋病已成為烏干達社會的沉重負擔;雖然現時新增的病患個案已開始下降,但死亡率在未來數年仍會繼續上升,才會漸趨平穩。由於大量家庭受到愛滋病的影響,數以十萬計的兒童因而成為孤兒。

非洲內地會在烏干達的工場計有:

- Aringa

- Arua

- Entebbe

- Goli

- Jinja

- Kampala

- Kiwoko

- Kuluva

- Mbale

- Mbarara

- Ringili

- Ssese Islands

烏干達掠影

宗教: 基督徒佔33%、羅馬天主教徒33%、回教16%、傳統宗教16%。

人口: 逾二千五百萬,當中三成半人口活於貧窮線下。

國民平均壽命: 44.88歲

愛滋病人數目: 佔全國成年人口5%

位置: 位處東非,肯尼亞之西。

地理 / 面積: 內陸國家,但因國內有河川,故土地肥沃。國家總面積為236,040平方公里。

首都: 坎帕拉(Kampala)

語言: 英語為官方語言

氣候: 熱帶;通常是下雨天,但有兩個旱季(十二月至二月、六月至八月)。

天然資源: 銅、鈷、石灰石、海鹽、可耕地。

經濟: 烏干達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肥沃的土地、正常的降雨量和大量的銅、鈷礦藏。農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僱用了超過八成的勞動人口。自一九八六年,烏干達政府在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著力恢復和穩定國內經濟,而經濟亦曾經因而得到實質改善。但這些景氣現象卻因烏干達參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戰事、政府內部日趨嚴重的貪污風氣,以及日漸減退的改革決心所窒礙,而未能更上層樓。